【编号名称】005 YA-001
【依托单位】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支持单位】湖南湘江新区临港产业园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负责专家】焦胜 教授、陈煊 副教授
【所属地区】长江流域 / 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
【联系方式】湖南湘江新区临港产业园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魏小春,ual0506@163.com
【基地属性】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流域生态与绿色发展、流域水工程与防灾减灾
【基地特色】
1)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湘阴县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元,以水陆文明交融为特色,构建起“窑—港—塔”文化脉络。早在周朝时期就有流域文明出现,战国墓葬群出土的青铜器、汉代城址残垣,串联起楚文化南延的历史轨迹;除此以外,湘阴县还保留漕溪港古码头遗址、左文襄公祠、湘阴文庙、岳州窑遗址等多个国家历史文保单位以及传统龙舟竞渡习俗、青釉龙窑柴烧等多个非物质文化传承,依托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湘阴县发展了特色历史文化旅游线路,延续传承着楚地崇水尚勇的文化,为湘江流域文明的传承和推广做出了积极贡献;
2)流域生态与绿色发展:湘阴县坐拥湘江、资水尾闾及南洞庭湖湿地,水域面积达124.6平方公里,湿地占县域面积23.8%,拥有东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部分区域及横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候鸟迁徙重要通道。县域内河湖密布,土壤肥沃(以水稻土、潮土为主),兼具生态碳汇与农业产能优势,为发展生态农业、湿地文旅及水经济提供了优质资源基底;
3)流域水工程与防灾减灾:湘阴县拥有湖南省最大的在建港口虞公港码头,地处湘江入洞庭湖的咽喉地带,是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水”交汇的关键节点,是国务院批复的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总体规划确定的区域性港口和物流基地,也是湖南省近年来重点打造的战略性深水港项目。湘阴县近年来建设一系列防灾减灾工程,实施湘资垸—沙田垸—岭北垸水综合治理,修复岸坡、建设湿地,推进鹤龙湖水系连通等工程,提升防洪排涝能力。
【已有积累】
1)项目基础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赣豫鄂湘田园综合体宜居村镇综合示范
2)数据基础
① 水文数据:河流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等的长期监测数据;
② 气象数据:温度、湿度、风速、气压等气象要素的历史记录;
③ 地理数据:大地测量数据、数字正射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等;
④ 社会经济数据:湘江流域内人口分布、经济活动、土地利用等信息等。
【预期开展科技服务与教学活动】
1)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
① 科技服务:发掘并整理湘阴县城区城内的历史文化资源,揭示流域人居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适宜性模式。针对失传的传统技艺和文化记忆通过数字化记录、3D建模和虚拟现实(VR)技术等现代科技进行数字化保存;
② 教学内容:挖掘湘江流域楚地文明的历史变迁,教授使用无人机航拍、3D扫描仪和VR技术记录和展示文化遗产。同时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应用数字化处理技能,如数据采集、遗产数字化保护、数字地图绘制,开展流域文化遗产的专调研与整理工作。
2)流域生态与绿色发展
① 科技服务:开展湘江流域生态健康评估,建构健康河流样板段,开展丘陵小流域生态恢复和整体流域管理机制研究。通过引入生态修复技术,如植被恢复、雨水收集和生态湿地建设,改善县域的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
② 教学内容:教授湘江流域生态系统的功能与服务、绿色经济与生态补偿机制案例分析等相关课程内容,探讨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通过实地调研和实验,设计地被恢复、水体净化等实验课程,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生态修复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3)流域水工程与防灾减灾
① 科技服务: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湘阴县智能防洪监测与预警系统,实时监控水位、流量、降雨等数据,提升防洪决策效率。通过水文模型模拟与数据分析,优化湘阴县雨洪防灾安全格局,提高城市防减灾能力。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对湘阴县洪涝灾害风险进行评估,为城市规划与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② 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虞公港码头、干流堤防、排涝泵站等水利工程,结合现场进解,了解水工程的设计原理与功能。开设雨洪管理、灾害模拟等实验课程,利用水文实验设备,通过模拟测绘流域水系图与洪水流量,建构山地小流域径流模型,提高河流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让学生直观了解防洪工程的作用和效果。邀请防灾、水利专家开展防灾减灾科普讲座,结合当地的防灾演练活动,研究洪水应急处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