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名称】066 YA-015
【依托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支持单位】云南昆明呈贡区大渔街道
【负责专家】杨毅 教授
【所属地区】长江流域 /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
【联系方式】昆明理工大学 吴志宏,ual0506@163.com
【基地属性】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
【基地特色】
1)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海晏村展现了典型的滇池流域滨水村落空间形态,其选址遵循“枕山、环水、面屏”的传统营建智慧。村落背靠梅家山,面朝滇池,四周环绕农田,形成“山—村—田—河—湖”的生态空间结构。村落主街从码头延伸,两侧建筑对门而开,支巷垂直于主街布局,是研究流域聚落空间演变的珍贵活态样本;
2)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海晏村作为滇池流域唯一紧邻滇池的传统村落,是昆明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村落见证了滇池流域自明清以来的水陆交通演变。现存的石龙寺、萧大中故居等文物,以及七十二道门等历史建筑,构成了滇池流域丰富的文化遗产景观。海晏村保留了渔文化、农耕文化、宗教文化等多元文化元素,是环滇池地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已有积累】
1)项目基础
① 传统聚落形态和保护性规划设计研究
② 滇池流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专项研究
③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
2)数据基础
① 空间数据:海晏村历史街巷测绘数据;村落建筑年代、类型、风貌调查数据库;滇池流域村落空间形态数字化档案;历史文献数据;明清时期滇池水运档案、海晏村历史人口、经济活动档案等。
【预期开展科技服务与教学活动】
1)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
基地将聚焦海晏村独特的滇池流域滨水村落空间形态,开展面向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振兴的创新性研究。我们将对村落的空间形态进行数字化重构,深入解析其“枕山、环水、面屏”的传统营建智慧和生态适应性。学生将通过实地调查和专业分析,探索传统聚落空间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并将传统营建智慧与现代生态设计理念相结合。这一过程不仅能为当地提供基于文化价值的村落更新与保护技术指导,还将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使其能够在文化遗产保护、乡村规划和生态修复等领域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为流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专业力量。
2)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
本基地将深入挖掘海晏村独特的文化记忆,通过系统性的田野调查和数字化保护技术,与当地社区紧密合作,建立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档案,不仅保存村落中珍贵的口述历史、传统工艺和文化实践,还将引导学生运用现代技术如3D建模、虚拟现实(VR)展示等,赋予这些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学生将学习如何系统性地记录、保护和传播濒危文化遗产,同时为当地提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专业支持,探索在海晏村商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保持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活态传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