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基地 -> 轻舟地图 -> 黄河流域 -> 正文

陕西无定河流域榆林段“流域轻舟”科技服务教学基地

发布日期:2025-06-04

【编号名称】055 YE-014

【依托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支持单位】榆林学院研究生院、陕西省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

【负责专家】党安荣 教授

【所属地区】黄河流域 / 陕西省榆林市

【联系方式】清华大学 党安荣,ual0506@163.com

【基地属性】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

【基地特色】

1)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无定河作为黄河一级支流,孕育了黄土高原地区独特的村落文化景观。项目以无定河流域村落文化景观为对象,面向村落传统文化遗产面临的威胁与挑战,融合城乡规划学、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探索村落文化景观的构成因子、演化过程与动力机制。通过梳理无定河流域人地关系演变脉络,展现黄土高原地区多民族交流、多文化融合背景下的村落文明特质,并结合乡村聚落及其可持续发展,开展乡村发展与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工作;

2)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无定河流域作为黄河中游人类生息繁衍的重要场所,具有 悠久的流域文明史和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长秦长城、隋长城、明长城等长城 文化遗产、仰韶文化遗址、秦汉历史文化遗址、唐宋及西夏历史文化遗址、明清文 化遗产、以及近现代红色文化遗产等;清华大学与当地学术及职能管理部门相协作, 开展基于数字孪生的遗产保护与传承科研与教学工作,探索相关理论与技术方法, 为流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指导、技术支持与实践经验。

【已有积累】

1)项目基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无定河流域典型村落文化景观演化机制研究”

2)数据基础

①水文数据:降水量、蒸发量等的长期监测数据;

② 气象数据:温度、湿度、风速、气压等气象要素的历史记录;

③ 地理数据:大地测量数据、数字正射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等;

④ 社会经济数据:无定河流域内人口分布、经济活动、土地利用等信息等。

【预期开展科技服务与教学活动】

1)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

① 科技服务:系统梳理无定河流域内村落的空间格局、聚落形态、传统建筑、 农田水系、宗教信仰等文化景观要素,识别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单元及其保存现 状;揭示黄土高原地区村落文化景观在多民族交流、多文化融合背景下的演变过程 及其驱动因素,形成可支撑保护与更新的学术体系;应用GIS、遥感测绘、三维建 模、虚拟现实(VR)等数字技术,建立无定河流域村落文化景观的数字化档案,开 发可视化平台,支持公众教育与活化利用;

② 教学内容:开设无定河流域村落文明特质、人地关系演变、文化景观保护理 论与方法等专题课程,帮助学生理解流域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内在逻辑;培训学生掌 握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文化景观数据采集、三维重建与可视化展示等实用技 能,提升空间规划设计数字化能力;组织学生赴无定河流域典型村落开展实地调研 与测绘,调查传统聚落空间格局与文化元素,围绕“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活化利用” 以及可持续发展等主题,完成专题调研与成果展示。

2)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

① 科技服务:针对无定河流域广泛分布、多种类型的文化遗产,包括长城文化遗产、历史考古遗址、历史聚落遗址及其背后的社会经济与历史文化演化等资料,将能够反映流域文明的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有机集成;并应用GIS、遥感测绘、三维建模、虚拟现实(VR)等数字技术手段,借助于数字孪生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探索建立无定河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的技术方法体系,以便支撑无定河流域多维度历史文化遗产的多尺度保护与多途径利用与传承;

② 教学内容:开设无定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相关理论与方法等专题讲座与研学课程,帮助学生理解流域文明形成、演化、发展与传承的内在逻辑与机理;同时,培训学生掌握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流域文明遗产数据采集、三维重建与可视化展示等实用技能,提升遗产的数字化遗产保护能力;组织学生赴无定河流域典型文化遗产类型区开展实地调研与测绘,调查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与基本构成,围绕“数字孪生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完成专题调研与成果展示。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