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名称】038 YE-011
【依托单位】山西大学美术学院
【支持单位】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人民政府、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后沟古村村委会
【负责专家】史文正 高级工程师
【所属地区】黄河流域 /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
【联系方式】刘泽鹏,ual0506@163.com
【基地属性】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流域生态与绿色发展
【基地特色】
1)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后沟村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是典型的山地流域聚落,其村落格局依山就势、层叠错落,保留了“沟-坡-塬”三级台地式空间结构。村内现存明清古民居院落40余处,古戏台、观音堂、文昌阁等公共建筑沿主沟道线性分布,形成“一轴多节点”的传统聚落形态。近年来,当地修复古排水系统“龙池”“暗渠”,并统筹生产生活空间,展现了人地和谐的流域人居环境智慧;
2)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后沟村历史可追溯至元代,是晋中农耕文明的活态缩影,2019年被列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内现存元代古戏台、明清窑洞式四合院、清代砖雕门楼等物质遗产,以及“二十四节气”农耕习俗、手工酿醋技艺、剪纸社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北方旱作农业的典型代表,其“黄土层打窖蓄水”“石堰梯田保墒”等传统技术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村内还完整保留了“祈雨”“祭窑神”等流域信仰活动,成为研究黄河流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3)流域生态与绿色发展:后沟村所在的涧河支流流域生态基底优良,沟壑内现存原生次生林200余亩,沟坡梯田种植核桃、红枣等经济林千余亩,形成“山顶林带帽、山腰果缠腰、沟底坝拦洪”的立体生态格局。当地依托黄土丘陵地貌,推广节水旱作农业,发展富硒小米、生态苹果等绿色农产品,并通过建设生态步道、修复古井水系,串联梯田景观与古村落,打造“农耕体验+生态研学”的文旅模式。2021年入选全国生态文化村,实现生态资源向绿色产业的可持续转化。
【已有积累】
1)项目基础
①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示范基地
② “打造乡村振兴晋中样板”项目
【预期开展科技服务与教学活动】
1)流域聚落与空间规划
① 科技服务:开展聚落空间形态量化分析,结合无人机摄影与三维建模技术,构建“沟-坡-塬”三级台地结构的数字化保护框架;优化传统排水系统“龙池”“暗渠”的智能化修复方案;探索黄土沟壑区聚落空间适应性规划路径,结合梯田耕作区与生态敏感区划定,提出人居空间与自然地貌协同更新的技术导则;
② 教学内容:教授古村落空间格局测绘、历史建筑信息模型(HBIM)构建及流域人居环境适应性设计方法;组织学生参与后沟村街巷肌理测绘、古排水系统复原设计,结合梯田耕作区空间功能优化实践,培养多尺度流域聚落规划能力;开展“流域聚落韧性”主题研讨。
2)流域文明与遗产传承
① 科技服务:建立后沟村非遗数字化保护平台,运用3D扫描技术对元代古戏台彩绘、砖雕门楼纹样进行高精度记录,构建晋中农耕文明基因库;研发旱作农业遗产活态传承技术体系;联合高校开展流域信仰口述史数字化采集,复原“祭窑神”等民俗活动场景;
② 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运用三维激光扫描、全景影像记录古戏台及窑洞院落;设计“非遗技艺+科技”实践模块;组织研究生参与《后沟村志》数字化编撰,结合碑刻拓片AI识别、方言语音库建设,形成流域文化传承创新案例。
3)流域生态与绿色发展
① 科技服务:构建涧河支流小流域生态健康评估模型,通过水文传感器网络监测沟底坝拦洪效能,研发梯田经济林生态补偿机制;推广富硒土壤改良与节水旱作技术,建立“核桃-小米-苹果”复合种植系统;开发“古村落-梯田-生态林”多元生态游线智能导览系统,实现文旅资源无人化运营;
② 教学内容:组织流域生态经济调研,设计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经济林循环产业链规划;实施“生态文化村”研学项目,结合古井水系修复、生态步道生境设计,探索绿色产业与遗产保护协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