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Wang, J., Yan, S., Li, Z., Zan, J., Zhao, Y., Zhao, J., Chen, K., Wang, X., Ji, T., Zhang, C., Yang, T., Zhang, T., Qiao, R., Guo, M., Rao, Z., Zhang, J., Wang, G., Ran, Z., Duan, C., Zhang, F., Song, Y., Wu, X.,Mace, R., Sun, B., Pang, Y., Huang, Y., Zhang, H., Ning, C. (2025). Ancient DNA reveals a two-clanned matrilineal community in Neolithic China. Nature, 643, 1304–131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103-x
整理人:徐嘉苗,2025级硕士研究生
整理时间:2025年10月14日
Abstract: Studies of ancient DNA from cemeteries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early human societies, and have strongly indicated patrilocality1–10. Here, we analysed ancient DNA alongside archaeological contexts and multiple stable isotopic data from 60 individuals in 2 separate cemeteries at the Fujia archaeological site in eastern China, dating between 2750 and 2500 bce. Our findings suggest the existence of an earlydescribed matrilineal community in the Neolithic period, characterized by high endogamy and a population practicing millet agriculture near the coast. Evidence of intermarriage between individuals in the two cemeteries and the presence of bo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burials, organized strictly according to maternal clans, underscore a strong sense of social cohesion and identity at Fujia. Bayesian modelling of radiocarbon dates indicates that the two cemeteries were used for approximately 250 years, implying a stable matrilineal lineage spanning at least 10 generations.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ongoing debate in anthropology and archaeology11, not only suggesting the existence of a matrilineal society in early human history but also revealing a pair of Neolithic cemeteries organized around two matrilineal clans, further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arly evolution of human societies through kinship systems.
摘要:对墓地古代DNA的研究为早期人类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并强烈指向从夫居模式。本研究分析了来自中国东部傅家遗址两处独立墓地(年代为公元前2750年至2500年)的60具人骨的古代DNA,并结合考古学背景和多种稳定同位素数据。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该遗址存在一个新石器时代早期即有记载的母系社区,其特征是高度内婚制,以及一支在沿海地区从事粟作农业的群体。两个墓地个体之间存在通婚的证据,以及严格按母系氏族组织的一次葬和二次葬并存的现象,凸显了傅家遗址强烈的社会凝聚力和身份认同。放射性碳年代的贝叶斯模型表明,这两处墓地使用了大约250年,这意味着一个稳定的母系世系至少延续了10代。这项研究为人类学和考古学中持续的争论做出了贡献,不仅表明了早期人类历史上母系社会的存在,还揭示了一对新石器时代以两个母系氏族为核心组织起来的墓地,从而通过亲属关系系统增进了我们对人类社会早期演化的理解。
1. 研究背景
关于早期人类社会是由父系还是母系组织的问题是一个关键但备受争议的话题。迄今为止,几乎所有对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基因组研究都一致支持父系制和从夫居模式。
在史前过去,母系社会组织可能更为普遍,但经基因组分析证实的古代母系社会非常罕见,其在远古过去的存在和位置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
2. 研究意义
填补证据空白: 提供了首个经综合古基因组学证实的、来自东亚新石器时代的母系社会案例,填补了古代母系制证据的空白。
挑战传统观点: 挑战了以往认为父系组织是新石器时代社会普遍模式的观点,揭示了人类社会组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跨学科研究范式: 结合古DNA、稳定同位素、骨学和贝叶斯年代模型,为研究古代社会结构提供了一个强大的跨学科研究范式。
3. 研究方法
古基因组学: 对山东傅家遗址两个独立墓地(北墓地和南墓地)的60个个体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
亲缘关系分析: 使用READ、KIN和ancIBD软件,精确推断个体间从一级到六级的遗传亲缘关系。
单亲遗传标记: 分析了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的单倍群分布与多样性。
homozygous 运行分析: 使用hapROH软件分析个体基因组中的纯合片段,以评估群体的有效人口规模和内婚制程度。
稳定同位素分析: 通过碳、氮、锶同位素分析,重建古代人类的饮食结构、迁移活动和生计方式。
4. 研究主要结论
母系氏族社区: 傅家遗址存在一个由两个母系氏族组成的社区。北墓地的所有个体都属于母系单倍群M8a3,而南墓地的个体绝大多数(95.65%)属于母系单倍群D5b1b。埋葬安排严格遵循母系世系。
父系多样性高: 与母系单倍群的单一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男性个体的Y染色体单倍群表现出高度多样性,表明父系来源多样。
高度地方内婚: ROH分析表明傅家人口有效规模很小,存在高度的地方内婚,但近亲结婚并不普遍。
稳定的社会结构: 贝叶斯模型显示这两个墓地使用了约250年,跨越至少10代人,表明这种母系社会组织具有长期的稳定性。
5. 研究展望
居住模式探索: 傅家社区的居住模式(从母居、从夫居还是两地居)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区域性研究: 需要更多的区域性研究来确定傅家所代表的母系社会组织在更广泛的大汶口文化乃至新石器时代东亚是否是普遍现象,还是只是一个特例。
与社会复杂性的关系: 傅家较低的社会分层和财富积累,为其在日益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出现和持续的条件提供了线索,值得进一步探讨。
6. 研究主要图表

01 傅家考古遗址以及相关的古今人口

02 傅家个体的单亲遗传标记和生物学相关性

03 ROH及傅家个体有效种群规模估算

04 傅家个体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103-x
原文转引:https://mp.weixin.qq.com/s/qdT7ZEdz-YNezOs_PIS3h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