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前沿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进展 -> 专题活动 -> 学科前沿 -> 正文

学科前沿 | 回顾:“黄河流域的人地耦合与人居环境”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0-03-26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千姿百态的聚落城镇。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地,黄河流域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史前时期、历史时期乃至今天,黄河的流变给予了我们深邃辽远的启示和力量,沿岸沉淀出了丰富多彩的“人-地”关系。只有将人工建成环境和自然生态系统等视为相互影响的“生命共同体”,充分研究其相互作用,才能更好地实现系统中的人地和谐、有序发展。

作为以“人-水-环境”为主体的复杂人地耦合系统,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科学论证。为深化黄河流域人地关系理论研究,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地理、规划、考古、历史、生态等多学科的学术交流,2020年3月21日,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编辑工作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工程委员会、《自然资源学报》编辑部主办,并由北京大学 NSFC-DFG城镇化与地方性合作小组、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暨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承办的“黄河流域的人地耦合与人居环境” 研讨会,在腾讯会议平台线上顺利举行。会议共分为五个单元进行,分别是:历史时期流域聚落、流域村镇空间分布、流域水资源、流域环境问题、以及生态绩效与经济发展。与会100余位专家学者积极交流、讨论,分享了31个报告。

2EB4F

图1 会议线上合影

会议开始时,两位主持人北京大学汪芳教授、河南大学苗长虹教授说明本次黄河流域研讨会的主题是围绕人地耦合与人居环境展开。自然资源学报》朱晓华研究员阐明了本次会议的要求:需要聚焦黄河战略、黄河流域人地关系和人居环境、关注科学命题、关键问题和解决途径;需要呈现出逻辑结构关系,并指出本次会议的目标是为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传递科技精神、人文温暖、家国情怀,抱团聚焦、共创经典。随后,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成升魁理事长发言,希望论坛的学术视野延伸到关乎国家和人类的前沿领域,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新思考、新认识、新战略、新方案。

15269

图2 开幕致辞嘉宾和会议主持人

第一个主题“历史时期流域聚落”由湖南大学叶强教授、西南大学涂建军教授主持。学者们就不同历史时期黄河流域聚落分布及其背后的影响机制进行了讨论,其中重点关注了河道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相关报告包括:北京大学王长松研究员介绍了“历史时期黄河流域城市空间演变格局与影响因素研究”成果;青海师范大学刘峰贵教授团队郭蓉的报告为“北宋后期黄河上游地区耕地格局重建——以河湟谷地为例”;河南大学吴朋飞副教授阐述了“黄河北徙与北宋城市适应性探析”;河南大学刘德新老师报告了“黄河泛滥背景下开封城市形态演变”;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闫丽洁老师分享了“嵩山地区史前聚落形式演变与环境关系评述”。结合上述汇报,专家们主要对黄河流域界定、文化特点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我们只有了解过去的发展机制,才能在未来对黄河做出有利的建设;人地耦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湟文化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类型,其特点值得大家重视;此外,有专家提到希望研究成果能与城市韧性相结合。

47AF7

图3 “历史时期流域聚落”主题的两位主持人

第二个主题“流域村镇空间分布”由清华大学党安荣教授、青海师范大学刘峰贵教授主持。参加学者们就流域聚落的时空分布和机制进行了讨论,首先太原师范学院邵秀英教授介绍了“黄河流域聚落遗产旅游响应空间分异研究”;河南大学刘静玉教授团队苏雅介绍了“黄河下游典型村镇聚落空间形态演变及机理研究——以河南省长垣市孟岗镇为例”;北京大学汪芳教授分享了“黄河流域的城乡体系与遗产地耦合分析:基于CA模型的分析和模拟”;清华大学梁思思副教授报告了“黄河流域传统村镇民居地域分异、建筑风貌特征与形成机理探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段德罡教授团队林伟阐述了“陕西沿黄地区传统村落边界形态形成规律研究”。在这一专题中,专家们的点评聚焦在如何从时空间的角度来看待流域聚落发展的问题。而这与当下的国土空间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项很有难度的研究,后续通过完善城水关系,成果将会更加饱满;同时,在相关的几个报告中,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数量统计出现不一致,需要进一步核实。

552CC

图4 “流域村镇空间分布”主题的两位主持人

第三个主题“流域水资源”由西北师范大学赵雪雁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马涛教授主持。首先,清华大学党安荣教授分享了“基于遥感和地理探测器的无定河流域生态环境演变分析”;兰州大学岳立教授团队江铃峰阐述了“环境约束下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时空分异研究”;随后,河南大学崔耀平老师汇报了“黄河流域水资源变化特征及人类活动影响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马涛教授团队王昊汇报了“基于黄河流域主体功能协同优化的水资源再分配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卓拉研究员分享了“黄河流域作物生产实体水-虚拟水耦合流动过程解析”。讨论和点评环节中,专家们的点评聚焦在流域环境中如何协调区域利益的问题上,有专家建议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解决方案,例如田纳西河等涉及到多区域协调的案例。

4802A

图5 “流域水资源”主题的两位主持人

第四个主题“流域环境问题”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段德罡教授、太原师范学院邵秀英教授共同主持。参与学者们就黄河流域现存的环境问题和背后机制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其中重点关注了碳排放问题和“人-地”关系是如何影响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关研究包括山东师范大学王成新教授团队窦旺胜报告的“黄河流域 PM2.5 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西北师范大学赵雪雁教授就“城镇化对黄河中游生态系统服务的多尺度影响”进行了报告;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刘海滨教授团队吕倩阐述了“黄河流域多尺度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实证考察”;陕西师范大学宋永永南京师范大学夏四友报告了“黄河流域人居环境与人类活动耦合协同机制”;武汉大学王静教授团队刘晶晶分享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视角的黄河流域人居环境演变与优化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白永平教授团队杨雪荻报告了“黄河上游生态脆弱区UGB划定研究——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例”;西北师范大学潘竟虎教授团队赵诚诚则“基于供需视角的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进行报告。讨论和点评环节中,专家们指出研究要能为政府形成优化意见提供参考,应该紧扣时政地做研究;为证明自己的结论而选取的方法也需细细斟酌,如一些研究参数应该就研究目标进行选择;同时,选择的研究方法要能够解释问题本身,面对黄河流域的研究则应该多从流域尺度进行划分,因地制宜地做研究。

45195

图6 “流域环境问题”主题的两位主持人

第五个主题“生态绩效与经济发展主题”由宁夏大学米文宝教授、山东师范大学王成新教授共同主持。在这一专题,学者们更加关注“人-地”关系的空间耦合关系及其响应机制,旨在探讨黄河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发展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探讨其背后的驱动因素,为国家制定黄河流域的生态和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张衍毓高工分享了“黄河流域国土空间格局分异与优化策略研究”;西南大学涂建军教授、山西财经大学阎晓就“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报告;湖南大学叶强教授团队赵垚就“新时期黄河流域核心城市商业发展格局及区域空间关联研究”进行了分享;华东师范大学曾刚教授团队葛世帅阐述了“黄河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耦合关系及空间特征分析”;甘肃农业大学陈强强教授则以“社会资本对农户参与草原生态治理行为的影响——以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为例”进行了报告;河南大学梁流涛副教授团队汇报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关系及交互响应”;兰州交通大学连华副教授分享了“甘南州黄河流域人地耦合系统时空分异研究”;浙江工业大学徐维祥教授团队徐志雄报告了“黄河流域沿线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生态绩效的耦合性分析”;曲阜师范大学孙丕苓老师的“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多功能时空演变及其权衡与协同关系”,对黄河流域的土地利用效率与国土空间格局进行了探讨。点评环节,专家们强调“沿黄城市群”近年来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问题,因此在探讨城市群发展与生态关系时应将重心放到水资源与城市发展该如何平衡的问题上;所有的研究要紧紧围绕黄河流域这个研究对象来进行,其中一些指标的选取不可生搬硬套;同时,对于黄河流域的区域应根据研究目的进行划分;而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与城市化两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所以在选取指标时也需更加注意;在对待黄河流域生态绩效与经济发展这一专题研究的问题上,希望能小中见大,最终落到实践上来。

undefined

图7 “生态绩效与经济发展主题”主题的两位主持人

本次会议原定于3月21在北京大学举办,因受疫情影响,改为线上会议模式,仍然克服困难同期召开,线上会议同样取得了良好的交流互动效果,达成了预期目标。黄河流域的自然资源状况和人类活动变迁影响着区域城乡发展。本次会议旨在探讨不同时空背景下,黄河流域人居环境各要素之间的整体关联与局部差异,以及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建成环境相互影响过程中呈现的响应规律和反馈特征,关注黄河流域人地耦合与人居环境的文化地方性、环境地方性等地区空间分异和整体关联性,以综合性时、空间维度的成果响应黄河发展的国家战略制定,为黄河流域城镇的地方性保存和可持续发展献言献策。

undefined

图8 各主题的报告人

感谢各研究团队和报告人的分享!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