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因发现大量自然干尸而长期吸引了世界的关注和猜测。近日,《Nature》杂志刊登了北京大学、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多家机构的联合研究成果,首次从基因组学角度明确了塔里木盆地青铜时代干尸的遗传起源。
塔里木盆地干尸以其“西方人”的外貌特征、多样的墓葬形式和饮食文化,显示出鲜明的跨区域文化交流特征,长期以来被认为可能来自欧亚大陆不同区域的迁徙群体。然而,通过对来自塔里木盆地小河文化(公元前2100-1700年)13具个体和准噶尔盆地早期青铜时代(公元前3000-2800年)5具个体的DNA深入分析,研究团队首次否定了此前广为接受的“草原游牧起源假说”和“中亚绿洲起源假说”,提出塔里木盆地的青铜时代居民实际上是亚洲古老土著,起源于更早期本地遗传群体,青铜时代东西方文化因素的出现仅是技术传播的结果。
基因组分析显示,塔里木干尸个体的基因并未显示出来自阿凡纳谢沃(Afanasievo)草原牧民或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考古群(BMAC)的遗传证据,而是继承了距今9000年前就已形成的一支本地亚洲狩猎采集者的基因谱系。这一群体在进入塔里木盆地后经历了显著的人口瓶颈效应,在文化交流丰富的背景下保持了基因上的相对孤立性。

图 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古人群的遗传构成主要来自本地古老人群,并揭示了其基因混合的时间与来源
研究同时通过牙结石蛋白质分析发现,小河文化人群的饮食中已包含奶制品,表明乳品经济的引进并不依赖于外来遗传群体的迁入,而可能是通过文化传播方式独立引入。此外,准噶尔盆地发现的个体则显示出了明显的来自西欧亚草原牧民群体与本地亚洲群体混合的遗传特征,体现了青铜时代新疆不同区域复杂的文化与基因交流模式。
该研究成果颠覆了传统认为人群迁徙主导塔里木盆地青铜时代文化兴起的观点,强调了本地人群文化适应与基因孤立的独特模式,为深入理解欧亚大陆文化与基因交流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依据。研究结果对于认识新疆史前历史以及东西方人群的文化和基因交流提供了关键证据,小河人群以多样的生业模式应对塔里木盆地严苛的气候环境的策略,也为史前人地关系演变机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模型参考。
研究于2021年10月27日在《Nature》杂志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国际关注,被Nature和Science杂志以及CNN、路透社、光明日报等逾百家国内外著名媒体报道。该论文的Altmetric关注度高达870,网络影响力位于同年所有42万篇SCI论文中的前1‰(第667位),发表至今全文阅读量逾8万9千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