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发表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进展 -> 科研动态 -> 论著发表 -> 正文

汪芳课题组:变化中的适应还是适应中的变化?传统村落政策对区域景观系统适应性的影响研究

发布日期:2021-10-27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面临着建筑景观破碎化、文化基因断裂化和生态环境劣质化等人地矛盾。2012年,为了活化传统村落和助力乡村振兴,住建部等三部门联合公布了首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目前黄河流域范围内共入选684个传统村落(图1)。政策实施以来,传统村落保护状况得到改善,但仍有部分传统村落受掣于交通区位、自然环境等因素,出现人口流失和文化衰败等现象。

面对黄河流域传统村落适应性问题,汪芳课题组首先基于适应性循环理论,定量分析了黄河流域景观系统的适应性时空变化(图2),然后计算了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个体适应性循环阶段与区域聚类模式,最后采取双重差分法评估传统村落名录政策对区域景观适应性变化的影响,探索政策作用的村落适应性机制。

图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个体适应性阶段与区域聚类模式

研究表明,黄河流域的潜力适应性随时间推移显著增强,但区域间差异明显,上游风险值分布均匀,中下游则呈现极化分布,高值与低值并存且集聚效应突出。随着时间演进,区域潜力风险逐年增大,下游省份变化尤为剧烈,传统村落虽多位于低风险区,但风险呈上升趋势。连通适应性则由初期的空间极化分布转变为全域可达的均匀状态,连通度在2000年至2018年间由局部极弱转为全域均衡,高连通区域集中在城市周边,传统村落多位于连通度较高的地带。韧性适应性则呈现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高韧性区沿黄河干流分布并向外围递减,主要为两大连片区域和多个散点区域,中部与南部因降水少、植被覆盖低而韧性较低。传统村落存在“循环阶段”与“病态状态”的双向转变,聚类分析显示形成四类组团,其中甘肃、青海组团稳定,山西南部-河南组团收缩,陕西北部-山西北部组团南北延伸且“病态状态”趋势明显。双重差分法回归结果显示,名录政策对连通适应性有显著正面影响,提升村落与城市、村落与村落间的连通性,且影响具有累积效应,至政策实行第6年效应最强。

论文信息:

汪芳,薛鹏程,刘钊,吴莹.变化中的适应还是适应中的变化?传统村落政策对区域景观系统适应性的影响研究.中国园林,2021,37(10):16-21.

论文链接:

Doi:10.19775/j.cla.2021.10.0016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