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乡村地方性景观面临着生物多样性降低、植被生产力下降、地表水质退化等生态劣质化现象,也在动态变化过程中表现出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耦合适应。生态适应是人地系统应对动态变化环境做出的自我调整与反馈,在此过程中,乡村地方性景观在人与环境的渐进作用下不断发生重构,体现在土地利用、建筑街巷等乡村物质空间中。与此同时,在复杂外部因素的影响下,乡村空间的多样化和异质化重构日益明显,不同乡村景观的生态适应方式表现出对象复杂、主体多样及路径多元的特点。
为解决这一问题,汪芳课题组本文通过行动者网络的分析框架(图1),以河南兰考的典型村落为例(图2),分析以下方面:1)在生态环境的约束下,乡村地方性景观呈现出怎样的演化阶段?2)随着生态要素的变化及其在不同村庄的不同表现,乡村地方性景观经历怎样的分化重构过程与阶段性结果?3)乡村地方性景观在生态适应过程中发生分化重构的驱动机制是什么?
在地方性景观分化重构的机制层面,伴随着生态约束的程度变化,行动者网络中的核心行动者和强制通行点更替,主导着乡村地方性景观重构的阶段演替。生态适应背景下,地方性景观重构的行动者网络中非人类行动者处于重要地位,乡村景观根植于当地自然条件而发生相应变化,人文因素进一步产生影响,共同塑造了乡村地方性景观的演化特征。阶段更替后,不同内外部因素介入打破了行动者网络原有的整体结构,如原生型村庄的农业生产技术介入、拼贴型村庄的产业与资本介入、迁移型村庄的政策介入,不同乡村的生态适应路径发生差异化变迁,推动了乡村地方性景观类型分化。
图 兰考县典型乡村土地利用结构重构
图兰考县典型乡村建筑分布格局重构
聚焦现实,乡村的景观治理需要按照不同类型进行有序引导。对生态条件较好的村庄,需要强调与自然本底的适应,关注传统村镇和历史村镇的功能更新;对城镇化过程中要素流动造成地方性错位混杂的村庄,需要基于生态整治的地方性织补技术,关注新的文化和要素植入与原有场地的融合,并辐射到更大的空间区域,实现村庄的连片发展;而对解决生态脆弱或大型工程引发移民搬迁,培植移民对新社区的地方认同为关键,需要突出塑造新搬迁点节点空间环境和功能,延续集体记忆和场地文脉,服务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移民的宏观政策。
论文信息:
汪芳,章佳茵,卞辰龙,等.生态适应中乡村地方性景观的分化重构与机制分析[J].中国园林,2023,39(04):14-19.
论文链接:
DOI:10.19775/j.cla.2023.04.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