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发表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进展 -> 科研动态 -> 论著发表 -> 正文

贺金生课题组:Long-term collar deployment leads to bias in soil respirationmeasurements

发布日期:2023-06-05

土壤呼吸(Soil Respiration)是指土壤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和动物的呼吸一样,土壤中的植物根系、动物、真菌和细菌等进行新陈代谢活动,都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仅次于光合作用的第二大碳通量,约是人为碳排放总量的9倍。土壤呼吸微小的变化可能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和土壤中碳库的重大变化。因此,对土壤呼吸的准确测定,不仅关系到对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正确理解,也直接与生态系统碳收支的评估、土壤健康等方面密切相关。土壤呼吸不仅随土壤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发生变化,也与植物的光合、生长状况密切相关。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土壤呼吸处于高度的动态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因此,对土壤呼吸的准确测定需要长期、高频率的动态监测。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测定方法是土壤碳通量长期自动监测系统,该系统的运行依赖于安装在土壤表层的呼吸环底座(collar)。然而,在野外测定过程中发现,土壤呼吸环的安装时长可能会影响土壤呼吸的准确测定,但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对这一现象进行系统的研究。基于此,兰州大学贺金生教授团队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对土壤呼吸进行了3个生长季(2017-2019年)的连续测定,对土壤环内外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进行了分析。此项研究不仅量化了呼吸环安装时间对土壤呼吸测定的影响,同时揭示了测定偏差的潜在原因。

整个研究项目也开展了对温度敏感性的测试。采用原位在线测量(2017-2019)和室内培养实验对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进行了量化。野外试验是对5厘米深度土壤的Rs和ST(土壤温度)进行了测试。在培养实验中,采用了由北京普瑞亿科研发的PRI-8800全自动变温培养土壤温室气体在线测量系统对长期和短期土壤环内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进行培养(Liu et al.,2018)。使用同位素和气体浓度分析仪自动监测顶空CO2浓度的变化。具体来说,对于每个样品,将20g新鲜土壤调整为55%的持水量,放置在150毫升的聚乙烯塑料瓶中培养测试。共选取6个样地的48份土壤样品进行培养试验。所有土壤样品置于PRI-8800中,在20℃下预培养1周。为了保持恒定的土壤水分水平,每2天检查一次失水,并根据重量调整土壤含水量(Liu et al.,2018)。设置了16个培养温度(-15 ~ 15℃,间隔2℃)。培养温度由-15℃升高至15℃。每天每个温度保持3 h(平衡时间),使土样能够适应温度的变化,排除因温度变化而导致CO2的滞后排放(Liu et al.,2018)。根据CO2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斜率曲线计算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研究发现,长期土壤呼吸环安装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随时间变化。长期呼吸环安装后的第二和第三个生长季节,土壤呼吸速率分别降低了8.9%和18.2%,特别从第二个生长季中期开始,长期底座安装使土壤呼吸速率迅速下降。研究进一步发现,在长期呼吸环安装的后期,环内根系生物量、土壤微生物量碳的显著下降和土壤容重的显著增加是土壤呼吸被低估的主要原因。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在解释基于长期呼吸环底座测量的土壤呼吸数据时,应考虑呼吸环安装时长这种潜在的影响因素。文章同时建议,使用短期呼吸环测量土壤呼吸或呼吸环安装超过1-2年后应及时更换位置,以降低因呼吸环安装时长所引起的测定偏差。这项研究不仅量化了长期呼吸环安装对土壤呼吸测定的影响,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校正方法,为未来土壤呼吸的标准化测量提供了依据。

目前,研究成果以“Long-term collar deployment leads to bias in soil respiration measurements”为题正式在线发表于国际重要生态学期刊《生态学与进化研究方法》(Metho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上。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2019级博士生马小亮为论文第一作者、贺金生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蒋胜竞青年研究员、北京大学博士生张智起、生态学院宋超教授和汪浩青年研究员为论文共同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130065和32192461)的资助。

图长期土壤呼吸环安装后的土壤呼吸速率变化

论文信息:Ma X, Jiang S, Zhang Z, Wang H, Song C, He JS. Long‐term collar deployment leads to bias in soil respiration measurements. Metho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2023, 14(3): 981-990.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11/2041-210X.14056

转载自:https://mp.weixin.qq.com/s/L_JEMkaZWu-MvEyjrlfY0Q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