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VNM-001
所属年代:二十世纪中后期形成
所属区域:其他流域
完成学生:陈雅琪 乔雅琦 李相蕴
指导教师:杨子江、汪芳、袁敬诚、冯任军
合作高校:云南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山西大学
摘要:本文以越南省安江市占族村落为研究对象,结合水文、气候、地形及人文环境,系统分析其传统人水关系与空间布局。研究发现,该村落通过高程梯度划分为居住、公共、生产区,以高脚屋、清真寺、浮动鱼棚等建筑形式适应洪水与干旱;由祭司专属管理的印度教圣井“Kawl”实现宗教与世俗用水的分离;建立了“稻-菜-渔”复合农业体系,依托竹制水闸及鱼藕共生技术调控水资源;雨季借助洪水开展竹船跨境贸易,旱季则在宗教律令下分配航权,形成跨境人水文化纽带。展示出占族社区在复杂水文环境中的生态智慧与社会协同机制,对当代人与流域关系综合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人水关系;复合农业;跨境贸易;生态智慧;越南占族
1 引言
人水关系作为跨学科研究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强调水资源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动态互动与相互塑造。自 20 世纪末以来,随着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及水安全问题的凸显,国内外学者在流域治理、水文学、人文地理及社会生态系统等领域展开了大量研究。Nakamura 等(2015)提出的社会水生态系统耦合模型,强调生物、技术与制度三维要素的协同作用;Li 和 Scudder(2017)在湄公河流域的比较研究中指出,少数民族社区凭借世代积累的文化资本与技术智慧,对洪涝与干旱具有独特的适应策略。
越南九龙江(Mekong Delta)地处湄公河下游,其低海拔和河道密布的地形特征,加之跨境流域交换,使其成为全球变化背景下人水协同的“活化石”。该区域每年经历两次主要水文事件:春汛(4–6 月)和雨季大洪(9–11 月)。洪水带来水土沉积、湿地补给,但也对农田、基础设施及社区福祉构成威胁;干季则因引水需求增大与盐水入侵,造成局部缺水与生态退化。如何在洪涝利用与风险管控之间寻找平衡,已成为跨学科研究和政策制定的重中之重。
占族(Chăm)社区作为越南极具代表性的印度教或伊斯兰教少数民族群体,因其深厚的水文化传统和水利技术实践而为人称道。早期研究多聚焦宗教圣井系统对社会凝聚力的文化影响(Tran, 2012),或对东南亚水利文明演化的宏观考察(Nguyen, 2014)。但针对占族村落内部微观尺度的人水空间组织、技术体系与跨境网络的系统性案例分析,目前尚不多见。作为典型少数民族群体,占族村落通过世代累积的技术与文化实践,实现了人水协同与可持续利用。本文基于越南安江市占族村落案例,系统阐述其人水互动机理与空间组织模式,旨在为全球类似河网区跨境水资源治理提供借鉴。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选取越南省安江市朱笃市占族村落为研究对象,构建多层次分析框架,旨在回答以下几个核心问题:
1. 村落如何利用高程梯度、建筑形式与水利设施,在洪涝与干旱之间实现时空分离与资源最优配置?
2. 印度教圣井与祭司制度在宗教用水与世俗用水中的分工与协同机制为何?
3. “稻 – 菜 – 渔”复合农业及鱼藕共生系统对土壤肥力、水质调控与社区生计有何贡献?
4. 跨境水路网络在贸易、文化交流及社会组织方面发挥了哪些多重作用?
研究方法上,本文将结合实地考察、深度访谈、历史档案研读,以及遥感+GIS 空间分析,辅以政府统计数据,对占族村落的人水系统进行定量与定性双重评估。通过系统剖析这一典型案例,不仅为湄公河流域的文化技术适应策略提供了实证,也对全球流域人居层面的可持续治理与政策设计具有借鉴价值。
2 研究区域概况
越南占族村位于越南省朱笃市西北部湄公河下游后江洪泛平原,地理坐标约为 10°40′N,105°02′E,距中越边境约 30 km。该地区平均海拔约7米,属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雨量1500–2000毫米,雨季多集中于5月至10月。
2.1 水文环境
村落依托湄公河及其支流水系形成的广袤洪泛平原,雨季水位剧增,洪水泛滥;旱季水位下降,频繁出现局部缺水现象。根据越南国家水文局数据,后江站年内水位在 0.5 m和 4.2 m之间波动;洪峰时段有溢出堤岸的风险,周边农田及聚落受到一定的威胁。同时,旱季盐潮入侵导致淡水资源匮乏,春汛洪水淹没农田与道路,对公共基础设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2.2 气候与地貌
研究区属热带季风气候,高温高湿,季节降雨分布不均;地势低平,易受海洋潮汐与暴雨的影响。年均蒸发量约1500mm,在干旱季节(11–4 月)平均日蒸发量达 5.2 mm左右。
2.3 人文环境
占族主要信仰印度教与伊斯兰教混合形式,以印度教圣井和清真寺为中心,祭司和伊玛目共同主持相关祭水仪式。其宗教体系与水密切相关,通过圣井与祭水仪式将水系统纳入社会治理结构。经济活动多以农业为主,主要作物为水稻、蔬菜及淡水养殖的鱼和螺;在部分传统节日期间,还会举办水上集市与跨境贸易。占族村内道路以土路和砖砌路为主,主要水利设施包括竹制水闸、堤岸、农田沟渠及若干口深水井。
3 人水关系与技术系统
3.1 高程梯度与空间布局
占族村落基于地势高程差异充分利用微地形差异,将聚落功能分层安置。主要分为核心居住区(5.0–6.5米)、宗教公共区(4.0–5.0米)与季节生产区(3.0–4.0米)。高层核心居住区主要为族长府、长者高脚屋与家庭住宅,地面高出常年洪峰线约 1.5 m,以抵御洪水浸袭。高脚屋下方常堆放农具、饲料,亦可临时饲养动物。中层公共宗教区包括印度教圣井、小型庙宇和聚会礼堂,祭司与村民在此庆祝相关节庆活动。该区域高程略低于居住区,洪期水位可淹没院落边缘,但神井及石基建筑岿然不动。低层生产区多为稻田、菜地与鱼塘分布区,在雨季可与洪水直接交互,利用淤泥沉积增肥;旱季则靠竹闸分水,保证最低灌溉水位。这三层空间布局兼顾洪涝避险与资源利用效率,有效减少搬迁成本并提高生产力。
3.2 宗教水管理体系
村落核心在印度教圣井“Kawl”,由专职祭司定期进行诵经净化;祭司要在圣井边清理淤泥、布置供品,并诵经净水。圣井水只用于祭祀,如沐浴神像、灌祭坛之用;村民不得擅自取用,以保持“神水”的纯洁性。祭司是家族世袭制,负责日常水质监测与仪式安排,在洪水后,需对圣井水质进行三次法定净化程序,方可恢复祭祀功能。圣井仅用于宗教仪式敬水,村民日常用水则另取自公共水渠或家庭水井,形成“圣俗分离”的双轨用水制度,既维护了宗教权威,也避免了祭司权力过度集中于生活用水,从而提高了制度的弹性与扩展性。
3.3 复合农业与水利设施
占族社区构建“稻-菜-渔”复合农业模式:雨季种植深水稻抵御洪涝,退水后利用肥沃淤泥种植蔬菜;深水稻播种期为 5月中旬,水深控制在 0.3-0.5 m,可预防游鱼侵害并增强抗洪能力。10月退水后,稻茬给予充分淤泥养分;退水期菜田为每年10月底至次年1月,利用残余湿地种植高收益蔬菜,如丝瓜、茄子、辣椒等,每季可增产 2–3 吨/公顷;鱼藕共生体系则是在菜田末端的蓄水池引入鲢、鳙、鲤等鱼种,同时在池中种植莲藕,鱼活动增氧、藕根固定土壤,有效提升水质并减少病虫害。沟竹制水闸位于田块边缘,可人工升降闸门,将洪水截留或排泄至主河道。旱季通过闸门缓慢放水,令地下水位保持在 1-2 m以内,既保证作物根系活力又实现旱涝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3.4制度创新
在竹制分级水闸方面,占族将沟渠分为大闸(连接主渠)与中小闸(田间支渠),出闸口设计梯级阶凹,便于鱼类溯游并保护鱼苗资源;在排灌组织方面,村委会设排灌小组,按田块面积和地势高低分配排灌任务;旱季每户每月缴纳象征性“水费”用于维护闸门和维修渠道;最后在生态监测方面,寺庙附属的神学学校每年都会组织青年志愿者,对水的pH值和浊度等指标进行取样检测,并向村委会报告,促进科学化管理。
4 水网格局与跨境社会联结
4.1跨境水道网络
占族村落依托湄公河及其支流水系形成主要通道:后江—湄公河—洞里萨湖—柬埔寨通航水系,全长约 200 km。雨季主要为每年的8-10月,水深大于2 m,竹船可直通柬埔寨查姆族村落;旱季为每年的2-5月,主河水深降低至 0.8–1.2 m,仅小型独木舟可行。
占族村落水系网络不仅用于农业灌溉,也构成跨境交通与贸易通路。雨季洪水使竹船可通行至柬埔寨地区,运输稻米、鱼露等农产品;旱季航道受限,祭司依据宗教律令分配航权,形成跨境贸易的社会调控机制。现代公路兴起后,水运功能转化为文化交流纽带,维系族群认同。
4.2贸易与文化交流
贸易往来对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促进租用。例如此研究区域,在雨季主要运输大米、鱼露、干果等用品,沿途设有贸易驿站,有利于节约中转时间。在航权分配上,旱季河道资源有限,村委会会根据祭司建议,结合族内长幼次序与公共需求,分期分批发放过河许可,以礼制维护公平。村民的每次跨境往返活动都会携带节庆用品与手工艺品,促进越南和柬埔寨两地占族宗教节日的同步举行。
4.3现代交通挑战与变革
随着公路与桥梁建成,传统水运功能有所退却。但水道仍承担着生态廊道和文化象征的功能。一方面保持湿地的连通性,支持鱼类洄游与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每年夏季举行的水路节庆活动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吸引了周边城市的游客,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5 讨论
占族村落的水利制度体现了宗教治理、技术融通与生态共生的多重机制。通过高程布局与建筑形式适应洪涝循环,依托祭司体系维系宗教与日常用水分离,再结合复合农业与传统水闸技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其跨境贸易网络进一步彰显了水系在社会文化中的枢纽作用。
6 结论
越南安江市占族村落在复杂水文与气候环境中,通过梯度空间布局、宗教水制度、复合农业与传统水利设施,以及跨境水路网络,形成了多元协同的人水关系体系。其生态智慧与社会治理经验,对全球河网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Viện Khoa học Thủy lợi Việt Nam. Traditional Water Management of Chăm in An Giang.越南水利科学院(2020).
Tổng cục Biển và Hải đảo Việt Nam. Inland Waterway Trade Statistics of Mekong Tributaries. 越南海事局,(2018).
UNESCO.Cultural Landscape Management in Mekong Delta: Case of Chăm Communities. (2019).
Bảo tàng Dân tộc học Việt Nam.Field Records on Chăm Ritual Water Systems. 越南民族学博物馆.
Li,X.,Scudder,T.(2017).Cultural Adaptations to Flooding in the Lower Mekong Delta.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Nakamura,T.(2015).Socio Hydrological Framework for Coupled Human–Water Systems.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Software.
Nguyen,V.H.(2014).Evolution of Hydraulic Civiliz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Water History.
Tran,P.K.(2012).Chăm Ritual Water Management in Southern Vietnam.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李何春.(2018).西藏芒康县和青海囊谦县两地传统晒盐技术的比较研究.云南社会科学.
张先进.(2015).横断山系区域河流治理的文化与技术.青藏高原论坛.
Nguyen, T.H. Oskarsson, P. (2023)Islamic Environmental Ethics in Cham Flood Adaptation Practices.Journal of Religious Eth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