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长江流域 -> 正文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家屯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YA-001

所属年代:明代(1369年)

所属区域: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型江河畔

完成学生:苏婉仪、毛少羿

指导教师:汪芳、袁敬诚、杨子江、冯任军

合作高校: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鲍家屯地处河流的转弯处,水流倾向凹岸,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但也易受洪水威胁。由于喀斯特地貌的地下水系统,地表水与地下水常交织在一起。

2)气候条件:鲍家屯所处地区气候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约为14℃~16℃,年降水量在1100~1400毫米之间,降水多集中于5~8月。

3)地形地貌:贵州地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约90%的面积为山区,平坦耕地较少。鲍家屯位于安顺平原,地处典型喀斯特地貌区。

4)人文环境:鲍家屯村位于贵州安顺市,以明代屯兵移民为背景,融合了江南文化与当地风俗,形成了独特的屯堡文化和人文景观。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为应对水资源短缺和洪水威胁,鲍家屯的祖先借鉴了安徽的水利修建经验,建造了一套集引水、蓄水和排洪于一体的水利系统。

1)水资源调控与引导:鲍家屯修建了多道堤坝和人工河道系统,例如“驿马坝”和“回龙坝”,此系统有效解决了喀斯特地貌带来的地下水流动性问题,同时增强了水源的调控能力。

2)水系统整合与农业灌溉:通过精巧的水利设计,构建了完整的农业灌溉系统,利用高低差调节堰坝水位,并修建支渠系统,实现了自流式灌溉,满足了农业生产的用水需求。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选址避害与地形利用:鲍家屯聚落位于洼地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且周围山峰环绕,形成天然的防护屏障。这样的地理特征既有利于水资源的蓄积,也有效降低了洪水对聚落的威胁。聚落的建筑分布在易于排水的区域,减少了内涝风险。

2)水系主导的空间结构:

鲍家屯聚落核心区域沿着水系布局,形成“内八卦阵”结构,通过弯曲的街道和巷道将聚落划分为多个防御功能区,形成了一个既能防御外来侵扰,又能有效利用水资源的空间布局。

3.水文化与地方记忆

鲍家屯的水文化与水利设施紧密结合,水不仅是生产和生活的保障,也是地方文化和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水文化活动与传统传承:鲍家屯通过“岁修”制度促进村民对水利用、水管理智慧的传承,强化了社区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

2)水资源与文化认同:水利设施的修建与水文环境的适应在鲍家屯成为地方认同的一部分。水的利用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中,还通过传统的集体行动和文化传承,在村落内形成了深刻的地方性文化记忆。

三、小结

鲍家屯的人水关系充分体现了聚落在水资源管理、空间布局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智慧。通过合理的水资源调控、精准的空间布局和独特的水文化传承,鲍家屯成功应对了自然环境的挑战,确保了农业生产和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杜佳,华晨,余压芳. (2017).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及演变研究——以黔中屯堡聚落为例.城市发展研究, 24(02), 47-53.

李光涵. (2021).建构与交融——遗产视野下的贵州安顺屯堡文化初探.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6(04), 3-13.

李婧,韩锋. (2017).贵州鲍家屯喀斯特水利坝田景观的传统生态智慧.风景园林, (11): 93-98.

杨友维,鲍中行,唐明英,丁武光. (2008a).大明屯堡第一屯.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23-28.

袁朝素,周明炬,欧阳国辉. (2023).明代活化石:贵州安顺传统村落鲍家屯的空间智慧研究.中外建筑, (09), 105-110.

周超,王可欣,黄楚梨,等.(2022).明代贵州军事聚落的布局与选址研究.中国园林, 8(12), 109-114.

周旭政,封基铖. (2022a).黔中地区屯堡聚落调查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2: 180-192.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