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YA-005
所属年代:唐宋年间
所属区域:长江支流—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
完成学生:王丹、张雅倩、董琳琳
指导教师:冯任军、汪芳、袁敬诚、杨子江
合作高校:山西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沅水中上游有雄溪、潕溪西水、水水、辰溪五条重要义流,古称“五溪”。五溪中的雄溪,今称巫水。高椅村在巫水河中下游,属五溪腹地;
2)气候条件:高椅村属热带的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暖,冬暖夏凉、光照丰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4℃左右,最大降雨量约140毫米;
3)地形地貌:巫水自南向北,蜿蜒曲折流域内形成了许多面积不大的河谷冲击平原与谷地,是巫水流域人口主要的集中地。高椅就位于雪峰山南麓一块巫水冲击形成的台地上;
4)人文环境:从古至今,高椅村的经济生活形态均以农业为主,兼营林业。因滨临巫水,高椅人出巫水,进沅江,下常德,过洞庭,经营木材、桐油、药材生意。
二、人水关系
1.水系布局
1)活水穿村:村内的排水系统与道路系统是一致的,顺山坡沿道路两边筑沟渠,垂直流向大河。沟渠设有文路绕行于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屋前为清水渠,渠底铺设卵石,内流引入村内的活水,每户的出入口上覆盖一块石板,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洗衣洗菜。整个村落小渠通大渠,大渠通主干渠,主干渠通河流,形成用水的良性循环;
2)洁污分流:民宅户内天井下设阴沟阴井,通过穿过户内的管井与屋后的污水池相通,最后污水汇入污水渠,整个村落的污水,集中到大塘进行初次沉淀统一排放,并有一个硬性规定:“左边村团的水必须右倒出丙,右边村团的水必须左倒出乙。”;
3)玉带环抱:全村的水都朝中心排放,也自然形成了“玉带水”凡一处民宅,就有一条玉带水环抱着,几处建筑群落,又有一层玉带水互抱着,如笋衣一样,层层互抱,环环紧扣。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高椅村的水体系统呈现出“溪-渠-井-塘”四个层级。由于村落地形高于巫水河面,不便引巫水灌溉农田耕地,村民便将山间溪流引入村内明渠与暗渠中。明渠用卵石和石块砌筑开凿,宽约30厘米,沿建筑间巷道一侧分布,在自家门前便可接取利用。暗渠连通各家各户的天井与厨房后流进村内水塘。高椅村祖辈依靠这特有的“层级式”水体系统,保障了村落的生产生活用水。
三、小结
高椅古村曾是水陆交通枢纽,是历史闻名的烟土之路的必经之地。从今日的生态角度分析高椅村的理水观念,无疑是先进的,其充分利用水的自洁能力、水因重力产生的动力及水自身的特性妥善解决了村落的排污和防火、防涝等问题。无论从古民居建筑群落的地理分布还是建筑的形态特点、以及内部结构与周围山水园林、地形水系的关系,高椅古村都极具人文特质。
参考文献
陈轶波. (2013). 从建筑到聚落空间分析——以高椅村为例. 艺术科技, 26(02), 167.
向婧妮. (2013). “九龙之地”高椅. 国土资源导刊, 10(12), 84–91.
蔡凌. (2002). 侗族“矮脚楼”演进模式新探——湖南会同高椅村建筑演变分析.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 51–55.
朱力, & 唐粤. (2023). 基于空间图式的传统村落整体保护设计研究——以高椅村为例. 装饰, (09), 132–135.
余翰武. (2006). 析高椅村的住居环境与营造理念. 建筑科学, (06), 91–94.
朱力. (2019). 中国传统村落实证研究:高椅村 [M]. 长沙: 中南大学出版社.
傅昭槐. (2002). 论高椅古民居村落建筑特点. 怀化师专学报, (02).
Luo, M., & Liu, S. (2012). Study on defensiveness of ancient dwellings in High-Chair Village of Huitong County of Hunan Province.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1801(174–177), 3002–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