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HA-003
所属年代:元代延佑年间,经明清民国至今
所属区域:海河流域——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
完成学生:李功艳、张艺华、张君
指导教师:冯任军、汪芳、袁敬诚、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高晨舸
合作高校:山西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宋家庄村属于海河水系,三面环山,居于南川河南岸的一负阴抱阳的“丫”字形沟谷内;
2)气候条件:该区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降水量约520毫米,集中于6-8月;
3)地形地貌:宋家庄村地处太行山余脉的黄土丘陵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三面被高垄、石垄、红垄、白垄及蛇盘垴环绕,形成“五龙捧村”的地貌特征;
4)人文环境:宋家庄村人文环境深厚独特,以明清古建筑群(如三槐堂、垂恕堂)为核心,保留“北方明末清初民居活标本”的晋商文化底蕴,并传承省级非遗“三八席”等民俗技艺。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自然溪流与井泉:村落依托石楼山北坡溪流穿村而过,结合东井街古井群(深度3-7米)提供生活用水,形成“地表-地下”双水源体系;
2)漕运经济纽带:明清时期村民通过南川河漕运经营染坊、铁货贸易,水源成为商业命脉;返乡商人兴建宅院时,同步完善水井与储水设施,支撑家族聚居。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沟谷适应性布局:村落沿南北向沟谷呈“Y”字形展开,溪流为中轴,民居阶梯式分布于两岸,形成“山环水抱”的负阴抱阳格局;
2)街巷水系网络:主街(河沟街)宽4.5米,暗渠导流溪水,串联四合院群;次巷(宽2-3米)设明沟排水,形成“主街引流-支巷渗透”的网格系统。
3.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地形防洪工程:村落被高垄、石垄等五道山梁环护,削弱山洪冲击;溪流两侧砌石护岸,结合陡岸地形(如村西直上直下崖壁)加速排水;元宝湖作为滞洪区,雨季蓄纳石楼山径流;湖畔枫杨林湿地增强下渗,旱季反哺地下水。
三、小结
宋家庄村的水管理系统体现“自然适应-技术干预-文化融合”三重逻辑,其经验为当代传统村落协调“保护-发展-防灾”提供范本,尤其凸显山地聚落对水文波动的动态适应智慧。
参考文献
詹姆斯·沃菲尔德陈曦. (2016).沃菲尔德风土图记Ⅰ风土的价值.建筑遗产, (01), 62-73.
王文卿,陈烨. (1994).中国传统民居的人文背景区划探讨.建筑学报, (07), 42-47.
王文卿,周立军. (1992).中国传统民居构筑形态的自然区划.建筑学报, (04), 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