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5日下午,由北京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办公室、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海外传播办公室联合主办的“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论坛暨孔子学院学术文化季”开幕仪式及首场分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月光厅举行。首场分论坛以“多彩的亚欧古代:亚欧大陆考古新探”为主题,汇聚中国、西班牙、以色列三国考古学者,围绕亚欧古代文明研究展开学术对话。

图 论坛现场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员宁超以“群体遗传学的遗传标记”引出发言议题,提出可以用常染色体DNA追踪我们的祖先,并介绍了古代DNA研究是从考古遗迹和化石标本中获得的遗传材料。它是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质谱技术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近年来,学界出现古DNA研究热潮,表现为发表的古人类基因组的个体数量从2010年的5个上升到如今6098个,并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

图 宁超研究员进行学术报告
针对新疆地区古代人群的基因溯源,宁超指出:塔里木盆地青铜时代人群(如小河文化)拥有独特的本地遗传结构,其Y染色体谱系与阿凡纳谢沃文化人群显著区分。研究数据表明,距今约5000年前北疆人群已受欧亚草原青铜文化基因影响,而塔里木盆地人群则长期保持遗传隔离状态,遗传多样性降低趋势印证了该区域独特的人群演化路径。通过对青铜时代新疆北部与中亚草原人群的基因组对比,研究团队进一步揭示出早期东西方人群交流的复杂性。

图 研究成果展示
论坛通过多学科对话深化了亚欧古代文明研究的国际协作,为孔子学院学术文化季开创了良好开端。北京大学与希伯来大学、格拉纳达大学等合作机构将继续推进考古学、遗传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研究,助力文明互鉴与学术创新。
部分转载自:https://mp.weixin.qq.com/s/sLgOiV3UfBEWOTru4uPP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