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分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进展 -> 专题活动 -> 流域分会 -> 正文

流域分会 | 回顾:月度交流会第三期 杨俊宴教授“城乡规划学科的学科地貌图初探”

发布日期:2023-12-01

2023年11月30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流域空间规划分会第三期月度交流会在线上成功举办。流域空间规划分会副主任、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东南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杨俊宴教授以“城乡规划学科的学科地貌图初探”为题,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学术交流会主持人为流域空间规划分会委员、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规划技术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尹海伟教授

杨俊宴

教授,东南大学

本次报告包含城乡规划的学科背景、城乡规划的技术推进、近10年城乡规划学科地貌解释、学科发展趋势展望四个方面的内容。

城乡规划学科缘起于伦敦城市问题,包括19世纪的工业革命导致城市人口飞速增长,基础设施匮乏,居住环境拥挤,城市卫生状况急剧恶化等,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应用型学科,不是为了科学的好奇心。而如今,我国也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其中,中国的城镇化具有两个新的特点:一是发生在具有五千年文明史且有着传统高密度人口分布的东方大陆上;二是发生在中国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化时代问题共生、人类面对环境、能源、文化、社会发展等多种危机共生的新挑战中。而城乡规划作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亟待需要的是强化本学科的核心理论。

图 城乡规划学科诞生背景

杨俊宴教授总结,近年来城乡规划人存在三重集体焦虑:1.城乡规划处于学科生态的低势位,只能不断接受其他学科的理论溢出;2.中国缺乏本土城乡理论而成为西方理论和技术的二手市场或试验田;3.实践项目很多,但是缺乏科学理性支撑的规划核心话语权日益削弱。从而引发了长久以来对学科的思考——城乡规划的自然科学属性是什么?

图 城乡规划的发展定位

自学科诞生以来,科研模式的演进经历了基于假定模式的先验研究、依据实践证据分析指导实践的循证研究、源于地理学计量革命的定量研究、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数智研究四个过程。当下,我们学科的科学性到底在哪里呢?杨俊宴教授尝试用学科地貌特征这种可视化的数理模式来解析近十年规划学科演变下的各种学科形态和关系。整体出现了研究对象复杂化、精细化,愈发重视高密度、大都市等新特征,聚焦于国土空间规划、生活圈规划、人工智能等现实的问题与前沿方向。

图 城乡规划的科研模式演进

从整体的趋势来看,城乡规划学与人居环境共同构成了人类自然生命共同体里的一个部分,我们以空间为载体,以行为为需求,然后产生了像从建筑学到物理,建筑物理到城乡规划再到风景园林这样几个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而城乡规划学科要在这种交叉中起到它应有的地位要做到:一方面要巩固这个学科的内在的属性,避免学科的空心化;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强在外围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要做到“凝核”与“破界”,凝核就是凝聚我们内生、独有的学科的不可替代的内生理论,破界是要打开边界,与管理学、智慧城市、智能建造、气候变化等等的其他相关学科加强外围合作,从而起到一个学科应有的提升。

图 腾讯会议月度交流会后合影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