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发表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进展 -> 科研动态 -> 论著发表 -> 正文

宁超等:跨欧亚语系语言传播机制研究新进展:农业扩张获三角验证法支持

发布日期:2021-12-19

近期,《Nature》杂志发表了一篇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韩国首尔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及其他多家国际科研机构学者联合完成的重要研究,首次从语言学、考古学和古DNA交叉研究角度,系统揭示了跨欧亚语系(包括日语、韩语、蒙古语、通古斯语、突厥语)的起源和传播路径。

研究团队采用创新的“三角验证法”,即从语言学、考古学和遗传学三个学科的证据交叉对比分析,提出跨欧亚语言的共同祖先起源于大约9000年前的中国东北辽河流域,这一地区的早期粟作农业扩张是推动东北亚人群迁徙、文化扩散和语言传播的主要动力。

图 跨欧亚语系语言分布及其最初起源与扩散路径,显示辽河流域为跨欧亚语言的发源地

具体而言,通过对98种跨欧亚语言约3193组核心词汇的系统分析,研究团队发现,这些语言的最初传播与早期粟作农业的扩张存在明显关联。同时,考古学证据显示,辽河流域约在8500年前即已出现较大规模的粟作农业和养猪经济活动,这为跨欧亚语言的最初传播提供了物质和经济基础。

图 研究中涉及的考古遗址的时空分布,展示了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农业传播路线

此外,研究团队对来自东北亚地区的多个考古遗址的古DNA进行分析,证实早期辽河流域农耕人群具有以黑龙江流域为代表的“阿穆尔人群”的遗传特征,这种遗传特征在新石器时代广泛分布于东北亚地区。由此,研究明确提出,跨欧亚语系的祖先群体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汉藏语系祖先群体具有不同的遗传起源,且后续在新石器时代中后期出现显著的基因交流。

图 古DNA分析的关键人群遗传混合模型,揭示了阿穆尔人群遗传特征在辽河流域农耕人群中的显著比例

此项研究的最大意义在于,建立了语言学、考古学与古DNA跨学科深度交叉研究的新模式,增强了不同学科证据之间融合分析的深度和广度,突破了以往单一学科研究难以综合验证的瓶颈。

研究成果发表后迅速获得国际学术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并作为2021年11月10日《Nature》杂志封面文章刊出,同时入选“德国马普协会2021年十大科学亮点”。国际著名考古学家Peter Bellwood专门撰文高度评价该研究对农业语言共进化理论的重要贡献。此外,研究成果被Nature、Science、路透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及日韩等国际主流媒体广泛报道,网络影响力位居当年全部42万篇SCI论文中的前1‰(第367位),全文阅读量已逾11万8千次。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