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列表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列表 -> 正文

“城乡建成环境文化遗产理论与方法:流域文明”暑期学校系列课程

发布日期:2023-07-12

2023年暑期学校课程第八讲——中国史前治水文明研究

为了促进全国高校之间优秀研究生、青年教师的互动与交流,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在2023年7月12日-7月21日举办了“城乡建成环境文化遗产理论与方法:流域文明”暑期学校课程。该课程是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课程负责人为汪芳教授。

本次暑期学校课程聚焦“流域文明的起源、演化及人地适应机制”科学问题,以促进流域人居环境研究的深化和流域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探索中华文明尤其是流域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延续的环境背景与人水关系演化机制,搭建流域人居环境的跨学科交叉平台,疏源浚流,与古为新,指导学员在研究和实践中思考如何更深刻学习理解中华文明、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八讲中国史前治水文明研究

刘建国研究员(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水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至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在人类文明的产生、发展、繁荣,乃至衰败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刘建国研究员从介绍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和历史背景,包括梅雨、洪水、洪涝灾害等开始,论述了长江流域地区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水利工程对于解决水资源分配不均问题的重要性。结合江汉平原的水坝建设及重要聚落的分布与人地关系、陶家湖遗址等考古成果、七星河等流域聚落等案例,指出遗址与河流之间存在强烈的依赖关系。接着,对良渚古城及其水坝设施、良渚古城的位置、水利工程等内容进行了分析,介绍了良渚古城和水坝有防洪、灌溉、运输和防御等四个主要功能,并由承载降水量、有助于将周围的山水资源运往城市等次要功能。最后指出,治水是定居农业聚落的一项重要社会活动,由于降水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治水模式各有千秋,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许多人与水环境相适应的人居智慧。同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尝试新的方式和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变化。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